公司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科技自立自强,打造技术策源地,以低粘度硝化棉驱水包装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为切入点,建设自动化、智能化生产线,实现生产现场操作无人化,实现现场减员24人,全工序减员50%,高端油墨用低粘度硝化棉产品得率可从50%提升至90%,结合公司实际探索出一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径。
立足自主创新,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
坚持问题导向,瞄准技术“难点、痛点、堵点”迎难而上,研究翻袋离心驱水技术关键设备依靠进口等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兵器首席科学家领衔,集合内外部专业技术团队力量,组成项目攻关组,经过近8年的探索与实践,实现形态保护、翻袋离心驱水、自动包装、智能输送及存储等8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打造出公司独门绝技。一是创新“1+N”科研模式。结合公司科研人员条件和研发力量的实际出发,探索出聚焦重点、逐个击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。首席科学家带队,集中优势力量攻克1个关键系统项目,青年科技带头人主动担当,做好N个辅助项目基础研究,生产线技术人员合力研发,将有限的科研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。二是构建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。将科研攻关和成果一体化管理,科研人员持续深入建设、调试阶段,生产线人员提前介入科研攻关阶段,让科研人员和生产线人员协同作战,解决了科研人员不参与产业化应用,生产人员吃不透技术难题,确保课题攻关阶段高标准设计、项目建设阶段严要求落实,实现科研到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。三是系统性推进过程落实。以科技攻关“作战图”为索引,以科研专项责任书为目标,组建首席科学家、科技带头人、项目组长、科研人员梯度式科研团队,以周例会解决科研技术问题,以月度例会协调外部资源,将科研体系与生产经营体系融合,实现科研团队心无旁骛做好技术开发,管理团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。
立足安全生产,集成建设自动化、智能化生产线
坚持生产本质安全导向,严守“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”底线,新一代生产线的建设必须做到技术先进、安全可靠。一是系统分析,吃透工艺安全机理。项目采用多模块独立攻关,集成应用方式形成完整工艺软件包,在各模块独立开展工艺安全性分析基础上,采用系统风险分析对完整工艺进行安全性分析,特别是模块连接部分以及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。二是提前介入,吃透设备工作原理。为实现人员撤离到后台、实现机器换人目标,新一代产线大量采用科研人员与设备厂家联合“开发”的自动化设备。为确保生产线开得顺、开得好,指定生产线设备技术人员、操作人员参与项目建设,汲取设备厂家经验,零距离观摩设备内部结构、系统内在逻辑,从源头降低设备运维难度。三是以点突破,实现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。面对生产线实现数字化、智能化有较大难度的现实,敢啃硬骨头,从人员手工作业最多的包装工序入手,改手动为自动、将自动升级为智能,实现现场操作无人化,后台运算信息化,稳步提升产线智能制造水平。
立足市场先行,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
硝化棉产品作为全球竞争性产品,深度参与市场博弈,公司以现有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为基础,从提升产品品质、生产效率等硬实力和提升本质长效安全软实力入手,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。一是建立主要原材料供应保障机制。在科研阶段多渠道丰富原材料种类,项目建设阶段以战略协议形式锁定最优原材料保障渠道,生产阶段建立周报制度,紧跟市场价格变化,低价位换取高仓位,为产品盈利打下坚实基础。二是突破国际高端油墨市场,形成全系列品牌竞争优势。通过可视化产品介绍、无偿化小样试用,成功进入国际高端油墨市场,填补公司高端油墨用硝化棉产品空白,补齐产品系列谱图,在现有按照客户需求提供80多种定制硝化棉产品基础上,有效巩固了公司产品系列最全行业定位。同时,积极布局谋划欧美高端市场,目前已有近100吨产品成功进入该高端市场。三是提升生产效率,建立国际市场成本竞争优势。坚持成本领先,在保证规模效应前提下,深挖生产线潜能,技术提升、效率提升、减员增效多措并举,产品水相流失减少90%,吨产品酒精消耗减少10%以上,产品得率可从50%提升至90%,生产周期缩短25%以上,产品成本降低约1000元/吨,将生产线效益最大化。
(战略发展部 供稿)